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头条 > 创业经验 >

创业经验分享

2024-05-02 16:53来源:未知

  共享经济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的社会学教授MarcusFel-son和JoeLSpaeth于1978年在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提出的概念,主要的思想是,通过第三方提供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交易平台,将闲置的资源,如住房、汽车等以出借或者出租的方式给使用者,优化资源配置,获得相应回报的经济模式。

  价值共创思想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主要在服务经济学研究领域出现。1823年Storch在研究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时曾指出,服务过程需要生产者与顾客之间的合作。Pra-haladRamaswarmy(2004)基于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从竞争理论视角,强调顾客的体验价值,提出价值共创理论。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两点:首先,顾客与企业共创价值的核心在于共同创造消费者体验;其次,价值共创根本的实现方式是参与者之间的互动。Vargo和Lusch(2004)把服务重新定义为:实体为了自身或其他实体的利益,通过行动、过程和行为表现等使用专业化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PrahaladRamaswarmy(2000)将共享经济与服务创新中的“共创”概念联系在一起,认为共享经济是由供应方和需求方双方共同创造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共享经济提供了差异化的服务,消费者参与到价值共创的过程中,从而享受更多的选择、更高的消费质量和更加低廉的价格。对于共享经济中服务或者商品的提供者来说,将闲置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获得额外收益。对于服务的中间平台,通过汇集多个买方和买方,从中获得交易费用,使得市场更加具有竞争力,交易成本降低,交易范围扩大。有学者认为共享单车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范畴,不符合“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不是将共享经济获得的收入当作其收入主要来源”的特点。但从共享经济“用而不占”的角度理解,盛行的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共享理念催生的产物。

  即使在基础公共交通十分便利的城市,上班族也经常要花费5-30分钟走到最近的地铁站或者是公交站台,共享单车的出现,给早起上班的人节约了时间,在出行高峰期的时候,不会出现堵车的情况。

  全球移动数据研究机构猎豹全球智库2017年3月的《共享单车全球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增至2.27亿,预计2019年规模达到3.06亿,而以摩拜和ofo为首的头部企业当时已经获得共享单车90%的市场份额。

  共享单车主要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与出租车、滴滴打车、公交车、地铁等城市其他交通工具形成了互补关系。当距离较远的时候,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出租车或者公交车和地铁;只有当距离较短,公交车不能到达、出租车等待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消费者会选择共享单车作为代步工具。

  共享单车与国家鼓励的“低碳出行”政策相契合。从国外的研究看,斯德哥尔数据的分析显示,共享交通节约了3%的里程并减少了5%的骑车使用量,因而有助于环境保护(Uber,2015)。

  K.R.Ranjan(2016)通过对以往研究价值共创文献的整合和梳理,重新定义了价值共创的概念和测度,总结出价值共创的两个基本概念维度,分别是“共同生产(Co-production)”和“使用中价值(Value-in-use)”。协同生产是指通过合作与对话整合多边资源到价值配置中;使用中价值是与个人动机、专业能力、行为过程、偏好有关,根据消费者的意思和主观评价产生使用中价值。

  结合文中对于共享经济的重新定义,将共享经济背景下价值维度确定为协同生产和使用中价值两个维度;知识共享、公平、相互影响、体验、关系、个性化六个次维度。知识共享是指分享消费者的知识、想法、创造力和技能。知识共享维度可以用年龄、学历、性别、是否拥有骑车技能来衡量。公平维度是指企业愿意分享控制权,消费者也愿意参与策划活动。共享单车的使用者自愿下载、注册、运行共享单车企业提供的智能服务终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骑行前、骑行中、骑行后都可以使用共享单车的服务终端向共享单车服务商反馈信息。公平维度用单车使用者是否自愿注册或退出使用共享单车来衡量,若使用者资源注册并在线登记使用共享单车,表明使用者愿意分享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使用者缴纳押金注册成功使用贡献单车,表明企业愿意分享控制权;企业如约退还全部押金,表明企业不再分享对共享单车的控制权。

  体验是指通过体验产品或者尝试服务产生共创价值。在共享单车的推行阶段,各大共享单车运营商推出免费骑行业务,或者低价格的月卡业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共享单车骑行的体验服务,由此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锁定目标客户。关系是指使用中的相互依赖需求建立了双方的合作关系,增加感知和自我动态价值交换的循环,而不是线性的交互。目前在共享单车与使用者的关系中仍然是单向、线性的。共享单车的服务商给予使用者奖励,比如免费骑行、邀请好友得免费骑行、分享或者骑行集卡得红包等奖励机制。个性化与实际的或者可感知的使用过程的唯一性相联系。单车使用者可以自己规划行车路线,不必像公交车和地铁有固定的运行线路,这条自行规划的路线是唯一的,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最优化选择。

  随着世界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知识已然成为今天惟一有意义的资源[1]。而无论是Stemberg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还是Woodman的创造力交互理论也都强调知识是创造力的重要来源,认为知识将单独或与其他因素一起影响员工的创造力[2]。Amabile[3]进一步指出,员工现有的知识积累会决定其未来创造活动的方向[3]。然而,应该注意到,员工知识积累与知识共享程度密切相关。员工知识共享程度越高,将问题反馈、引申的机会就越大,从而能促使知识积累速度成指数增长。为此,知识共享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成为创造力研究的新趋向。综合已有关于知识共享促进员工创造力的研究成果,易于发现其分析重点,要么集中在员工知识共享层面。比如,以VonHippel、Schrader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个体对经济利益的预期是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非正式的知识共享中,经济利益的作用尤为突出[4,5]。Cabrera在对372名员工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个体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员工的合作意愿,同时也能促进其知识共享,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发挥[6]。要么集中于从组织层面识别、测评知识共享能力,或是设计组织知识共享环境,以完善组织内部制度、文化环境,推动成员参与知识共享活动,从而利于员工个人创造力的提升[7]。但是,几乎很少有文献会考虑同时从个体、组织两个层面出发,分析二者在知识共享影响员工创造力过程中担纲的角色。

  本文认为,研究知识共享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应从个体、组织两个层面综合考量。前者作为个体层面的变量,其实质是关注员工知识共享动机,强调的是员工利用知识共享增强自身创造力的主动性。只有员工有意愿参与知识共享活动,才可能通过交流沟通,学习到他人的经验和技术,并在工作实践中创造性应用,进而将创造性活动获取的高价值知识再次投入共享活动,如此螺旋性上升,不断丰富自有知识积累,从而才会开拓思维,发展新思想、新创意,提升创造力。而后者是组织层面的变量,主要指企业为个体知识共享提供的便利与支持。毕竟员工知识共享活动在组织中进行,企业有关知识共享的制度、文化、技术支持自然会作用于个体知识共享活动,进而间接对员工创造力产生影响。因此,研究知识共享对员工个体创造力的影响,应当同时考虑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为验证这一观点,本文在进行广泛数据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实证分析知识共享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Crossan认为,知识存在于不同水平的组织和成员个体之中,当个体受到内外动机的支配,愿意交换并共享知识时,就会去整合知识,并在知识和资源交换的过程中获得增效的利益[8]。其中,所谓增效的利益,就包括员工个体知识存量的增加,新思想新做法的涌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改善,即员工创造力的提升。因此,在个体层面上员工创造力直接受知识共享动机的影响。而知识共享动机,学者们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讨论,期间分析主流经历了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方法的转变,至今学者们主要以经济动机/非经济动机或者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作为基本分类框架,关注知识共享动机的组成因素,以及各因素在知识共享行为过程中的影响强度。本文在参阅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个体层面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知识共享动机可以从愿景规划、任务导向、成员支持、参与安全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1) 愿景规划与员工创造力关系:未来生动的前景,会促使员工在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积累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并将实践获取的高价值知识再次共享时,即使遇到阻碍,仍坚持知识共享和创新。所以,管理层为员工设定清晰的组织目标是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高水平创造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本文假设:

  (2) 任务导向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任务卷入理论认为推动创造的关键点在于,人对所承担的任务的深深喜爱和欣赏,进而会全身心的投入。而对员工而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才会有积极性去参与知识共享活动,并在任务中主动验证、尝试利用自己的知识存量解决问题,进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得以提升。正如Amabile所言,以任务导向为标志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创造性[9]。因此本文假设:

  (3) 成员支持与员工创造力关系:成员支持指成员在工作中尝试引进新的或改进的方法,并把实践积累贡献共享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周围人群的赞许和实际支持。期望理论指出,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决定动机水平。当员工在创造性实践中,如果能得到来自领导或同事的支持,特别是有机会获取资源供给方面的帮助,则其对创新结果的期望值会有所增加,进而利于改善工作动机、充分发挥创造力。Andrews的研究表明[10],个体承受的时间压力与其观点的创造性负向相关。但是,如果企业其他成员能为员工提供合适的资源,一定程度上对员工尝试创造性构想恰当的指导帮助,则员工创造活动会倾向主动。因此本文假设:

  对员工而言,尤其是具备高价值隐性知识的员工而言,其行为是与其职业生涯相联系,而非当下所在的企业。因此,只有在感知参与知识共享不会导致搭便车,而对其自身的职业生涯产生威胁时,员工才有积极性去交流、共享自己在创造性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否则,即使知识共享能对其创造力提升有现实的意义,员工也不会有积极性参与其中。因此本文假设:

  从心理契约理论而言,个体层面的知识共享动机其实是个人对组织的。关于员工参与知识共享活动,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利用知识积累充分提升自己创造能力的活动所持有的心理契约集合。但是,心理契约是个人向组织做出的贡献和组织向个人提供的激励诱因之间的平衡点。在内容上,不仅包括员工个体对组织的期待,而且也包含组织对个体期待实现的支持。心理契约构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互惠原则去寻求这两方面内容平衡的过程[11]。因此,在组织层面上,应当有相应的安排,此类安排能使员工产生信任,感受到其参与知识共享付出的努力会得到组织的支持和回报,从而促使员工从其他成员在组织中利用知识共享,提升创造力的活动中能够产生替代学习。换言之,这是组织技术、制度环境在动机激发活动中的作用。对于此类组织安排,本文认为应从信息技术、共享制度、共享文化三个维度予以考虑。

  (1) 信息技术的作用:知识共享是与信息技术交织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而言,知识共享就是架构在成熟的信息技术之上的。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无论是编码化知识的存储库连接模式还是知识交换的网络互动模式,都需要完善的信息技术的支持[12]。因此,信息技术的缺失将直接削弱个体知识共享动机,计算机中介沟通技术的利用会直接影响个体的组织承诺。为此,本文假设:

  (2) 共享制度的作用:一旦员工个体层面的知识共享活动以制度形式存在,比如对其利用知识共享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经济报酬以薪酬奖励、职位晋升等形式的规章制度公布,作为企业活动过程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自然代表组织层面对员工层面创造性活动的激励,具有公示、公信的效果。为此,本文假设:

  (3) 共享文化的作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形象地剖析了中国员工不愿意与“圈外人”共享知识的现象,而这一不共享行为会增强个体的知识储存动机。为打破这种格局,企业内共享文化的培育是必要的[13]。在此文化氛围中,员工乐于主动去沟通交流,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并将其在创造性活动中获取的经验知识投入共享,以赢取他人的尊重及相应的声望。为此,本文假设:

  本文在参考相关知识共享的文献基础上[14~17],设计了自有的知识共享问卷。卷面分为个体层面知识共享、组织层面知识共享两大部分。其中,个体层面包括愿景规划、任务导向、成员支持、参与安全四个维度,而组织层面则有信息技术、共享制度、共享文化三个维度。至于员工创造力的测量,笔者参考学者Zhou[18]的研究,设计了包含9个问题的员工创造力量表。各题项衡量方式采用里克特(Likert)5点量表。问卷发放对象则以工作所在高校的企业培训班学员、笔者所带班级毕业5年以上的部分学生、博士就读学校MBA学员为调查对象,询问其所在企业是否愿意参与项目的问卷调查,结果有83家表示可以协助。在决定抽样对象后,2011年9月,以E-mail、直接邮寄等方式,对83家企业进行调查,每家企业发放问卷20份,共回收1224份。Pedhazur等指出,问卷分析的稳定性与样本大小有关,一般每个测量题项需要4~10个样本才能使分析结果较为稳定[19]。为此,本文在对问卷内容填写明显不符合实际或有效问卷数小于4的企业予以剔除后,最终形成77家企业的921份问卷用于正式分析,企业样本的有效率达到927%,员工样本的有效填写率为752%。从企业的分布来看,出于样本来源的限制,主要集中在陶瓷、电子、交通、工程设计领域,而金融、中介、制药、食品领域也有少量企业。至于填写问卷员工,其为样本企业服务年限在3~7年的居多,从事技术的员工有615%,从事管理的有395%,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75%以上,这几项特征符合本研究的需要。

  信度分析能考察量表的可靠性程度,一般采用Cronbach’s 系数检验。在本研究中,个体层面知识共享四个因子的α系数分别为0764、0723、0687和0711,组织层面知识共享的三个因子α系数分别为0742、0715和0684,员工创造力的α系数为0747。显然,测量题项有较好的信度。通常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只要α>

  06就可以认为问卷的信度能够接受。为此,本文设计的问卷调查题项可以接受。

  同时,本文研究量表的内容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且在题项表达上,也和相关专家进行了反复探讨,因此问卷的内容效度理应符合要求。至于结构效度,本文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因子载荷基本都在07以上,且团队层面知识共享变量解释方差比例在689%~7421%之间,个体层面知识共享变量累积方差比例为667%~803%之间,员工创造力方差解释比例为874%,为此,由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大致能看出,因子与研究假设量表构思一致,检验结果符合要求。

  由于对组织层面变量的测量是由个体多重评估的平均值得到,因此需要从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两个方面来论证。结果表明,rwg值在077~083的范围内,都大于经验值070,代表调查数据的组内一致性吻合要求。而ICC(1)在008~017之间,满足James提出的0~05之间的范围要求[20],因此,各变量在各企业中有充足的内部同质性。ICC(2)的值介于074~082之间,符合大于070的经验要求,说明调查数据在组间稳定性和变异性方面都是满足要求的,适合用个体数据的算数平均值作为组织层次变量的观测值。

  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r Modeling,HLM)是一个可以估计各层面数据变化,涵盖不同层级变量的统计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层数据分析的实践中。因此,本文采用该方法以及HLM608统计软件对研究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

  具体而言,首先只对第一层面(员工)的知识共享变量进行分析建模,然后依据第一层面变量分析的显著性检验结果,确定第一层面的变量在第二层面(组织)上的差异是否显著。如果差异显著,则需要根据差异来选择合适的第二层面上的知识共享变量作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做进一步分析。如果差异不显著,则无需建构第二层模型。分析结果见表1。

  其中,个体层面知识共享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477、01872、01779和01892,而且T检验都达到了005的显著水平,初步说明假设H1、H2、H3和H4是合理的。而随机效应结果中,任务导向、成员支持、参与安全的方差成分都达到005显著水平,说明个体层面的知识共享变量中,任务导向、成员支持、参与安全在不同的组织间对创造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加入适当的组织层面(第二层)知识共享变量予以解释。至于愿景规划变量,由于其方差成分不显著,因此,可以不考虑其对员工创造力的回归系数在不同组织之间的变异而构建相应的二层模型。如果以方差成分达到显著的回归系数为因变量,用组织层面知识共享变量作为自变量建立二层(组织层)的回归方程来解释组织之间的变异,则相关结果见表2所示。

  从显著性检验结果来看,组织层面的信息技术变量对个体层面任务导向与员工创造力关系的回归系数为0077527(p

  而组织层面的共享制度变量,对成员支持、参与安全与员工创造力关系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2336、0037691,至于组织层面的共享文化变量,对成员支持、参与安全与员工创造力关系的回归系数则分别为0077036、0032178,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为此,共享制度、共享文化主要解释个体层面成员支持、参与安全与员工创造力关系的组织间差异。其原因在于,无论是成员支持还是参与安全变量,其对员工创造力的正向推动,关键在于组织内是否成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在此氛围中,成员能够感受到参与知识共享的安全以及来自组织的支持,坚信自己不会因为贡献知识或是努力学习知识,而在组织中受到人际关系的排斥,更不会担心在知识共享活动中自己付出的努力会得不到组织的承认,或是参与知识共享会使得自己的职业生涯受到威胁。显然,这种良好氛围则来源于组织制度的完善和组织文化的提升,其程度会因组织实际情况不同而相异。因此,H6、H7假设部分成立,应修正为共享制度对个体层面成员支持、参与安全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以及共享文化对个体层面成员支持、参与安全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检验的最后是比较加入组织层面变量后的相关方差成分的变化,以考察组织层面变量对不同变异解释的方差比例,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加入组织层面变量后对模型的改善程度。结果见表3。

  表中数据表明,任务导向-员工创造力的斜率在不同组织间的变异有65%被组织层面的信息技术支持解释。成员支持-员工创造力的斜率和参与安全-员工创造力在不同组织间的变异分别有805%、106%被组织层面的参与安全解释,且检验结果都达到了显著。由于第二层已然设定了解释的自变量,所以这里检验的是在被组织变量解释过后,个体层回归系数在组织间是否还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结果显示,还有其他组织变量会作用于任务导向、成员支持、参与安全与员工创造力间的斜率。

  员工个体参与知识共享,在积极贡献自有知识的同时,通过努力学习,不断弥补自己的知识缺口,在工作实践中尝试、检验,并再次将实践所得的高价值知识与组织其他成员分享,进而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这一知识共享促进员工创造力的路径是可行的。但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员工是否有意愿发挥参与的主动性。本文认为,主动性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个体层面知识共享动机,包含愿景规划、任务导向、成员支持、参与安全四个维度,这一假设在本文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另一来源则取决于组织是否成功发出支持员工个体知识共享的信号。具体而言,这一信号就是组织提供的知识共享环境是否能让员工感受到参与知识共享的努力会得到组织的支持。显然,这一信号的强度会因组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利用HLM模型,证实了组织层面的这一差异,会间接影响到组织中员工通过知识共享提升创造力路径的有效性差别。为此,知识共享促进员工创造力应该是包括员工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变量在内的二层模型。换言之,知识共享促进员工创造力不应视作员工或是组织单方面的问题,而是员工与所属企业间的一份契约,其有效实施不仅取决于员工的主动参与,同样也需要组织层面的支持。

  [2]德鲁克. 后资本主义社会[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1).

  [13]于光君.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J]. 社会科学论坛, 2006(12): 51-54.

  [16]宋志红, 范黎波. 企业内员工知识共享的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 2010(3): 400-405.

  [17]宋志红, 陈澎. 知识特性、知识共享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0(4): 597-604.

  自教育部2005年正式启动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建工作以来,高校实验室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期,实验室的实力与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在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投入的同时,也对实验资源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在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明确提出了“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开放共享、高效管理”的要求与原则。

  传统的小而全、分散建设、自有自用的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整合与优化配置实验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逐步推进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以及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是手段,开放共享是途径,两者缺一不可,其最终目标是为了通过实验资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实现实验室自身建设发展与资源开放共享、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实验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优化过程。学院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6年,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获批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部级实验教学中心。两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尤其是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是机械与车辆学院持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对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2]实施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重要成果,大幅改善和提升了学院实验教学基础条件水平,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为学院乃至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教学中心)以机械工程及动力机械与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以车辆工程、地面武器机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基地为依托,基于一个中心(一流人才培养)、三个面向(复合人才、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专业人才)、五个层次(认知与感知、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创新实践、综合运用)的教育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渐进式的培养体系,创建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一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立足学科、支撑专业、服务全校、回馈社会的“感知认知引领基地、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创新创业支撑基地”。教学中心打通专业与科研壁垒,拓展提高建设了强化认知与感知的拆装实习基地、针对共性的跨专业学科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支撑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完善凸显各领域特色的专业知识实践平台和瞄准社会服务的综合应用实践平台,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协调共享的规模性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拆装实习基地是教学中心统一规划建设的集典型系统拆装实习、汽车结构认知、检测功能于一体的认知与感知实习基地,不再将五个类似的专业拆装、检测、诊断实习进行分离,强化专业认知与感知,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科基础实验平台是为满足各专业共性基础实验教学需求而搭建的实验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即根据不同专业共性实验教学需求,将各专业原有教学实验室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资源整合为五个实验教学公共服务子平台,形成了共性实验平台、按技术领域分类的实验子平台、按实验内容与性质分类的实验室三级体系,服务于教学中心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实验、开放创新实践、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

  专业知识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各专业科研实验室与基地建设,坚持国防特色,并利用军品研发设备与研究的优势服务地方、支持教学,保持实验教学和科研试验的高水平。教学中心依托学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条件和实验内容、开设实验选修课和开放实验课的奖励政策,投资建设必须考虑教学服务功能的政策,实验设备优先用于本科教学的制度以及教师的考核文件中明确规定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也要承担科研任务的要求等,从政策上为科研成果向教学实验转化提供了支撑。经过多年的运行,使科研条件成为本科教学实验实施、改革与提高的强大后盾。

  创新训练实践平台是教学中心建立的以车为主,不以车为局限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该基地以“汽车电子技术创新中心”和“新概念车辆创新设计开放实验室”为核心,建立了1,000余平方米的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中心,面向全校选拔队员,根据各方面的需求,通过技术方案评选、竞争选拔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综合各学科学生的优势力量进行合作创新。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中心于2014年12月由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高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综合运用实践平台建立了高层次的学校和企业实践基地,实现了校内外实践能力培养的无缝联接。教学中心除了大力推进和扩展建设校内的各专业实践平台、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外,还积极与校外企业,如江麓机电集团合作建设并获批了一个“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北汽福田合作建设并获批了一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多个稳定的生产实习和坦克驾驶实习等基地。

  学院依托两个部级实验教学中心与实践基地,紧紧围绕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学生学习认知和能力提高的规律和过程,利用建设的平台,按层次、分阶段实施和完成实验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培养的内容融入以下三个过程中:系统的认知与感知过程、全面的实践能力锻炼过程和全程化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建立了多层次、渐进式的系统感知引导、全面实践锻炼和全程创新培养并重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形成了跨三个一级学科,面向全校机电类、近机类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和创新活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教学中心通过采用修订培养计划,增加实践、实验环节,增加企业专家讲座、讲课,实施导师制指导学生课外研究,结合条件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政策上采取对课外研究和创新进行积极鼓励和指导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

  学院在不断整合与优化配置实验教学资源,完善自身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在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发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辐射作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教学是多要素、多形式、多层面、范围广泛的综合作用体系[3-4],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同时也可以促进和完善高校自身实验教学体系。学院总结近年来实验教学开放共享经验,初步形成了包含专业认知与感知、工程训练、综合应用、科创训练四个大类共计30余门实验课程/项目的梯次化开放共享课程体系,并将持续动态丰富与完善。梯次化开放共享课程体系具有注重特色、模块化课程设计、内容与资源柔性开放等特点,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与需求的开放共享实验教学需求。

  第一,发挥机械与车辆实验教学资源优势与特色,强化专业认知与感知、综合应用与创新实践。第二,定制式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设计,实践内容与资源充分柔性、开放;注重持续改进,动态优化课程体系,服务不同层次与需求(高校、中小学、社会)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与发挥学生的实践、设计、创新及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实验教学开放共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院在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运行管理与保障机制。

  一是专项管理。2015年,结合学院承担的实陪计划―“机械与车辆实验教学开放共享项目”建设与实施,学院成立了实验教学开放共享专项工作组,由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两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相关管理人员担任组员,负责学院实验教学开放共享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与实施管理等工作。

  二是信息化管理。学院基于开放共享实验教学基本流程与实际需求规划设计并搭建了实验教学开放预约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实验课程/项目管理、实验开放预约管理、排课管理、实验过程(考勤)管理、实验报告管理、成绩管理、信息查询与统计等。该系统同时服务于校内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在加强实验教学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了实验教学管理水平。

  三是精细服务,保障到位。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工作实施过程中,学院强化过程管理,精细服务,通过编制开放共享项目校园地图、编制开放共享实验专用教学日历、为参加项目学员集中办理临时校园一卡通等措施,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开放共享运行条件,保障开放共享工作的顺利实施与教学质量。

  学院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工作成效显著,承担了“双培计划”“实培计划”、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等系列实践教学面向社会开放共享项目。

  一是“双培计划”。“双培计划”作为北京市教委启动的“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一个子项目,由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双方共同培养优秀学生,包括长期访学、短期访学和辅修培养三种形式[5]。针对“双培计划”辅修培养形式,学校以“开放办学、共享资源、创新实践”为宗旨,开设了暑期实践创新培养夏令营,学院承担了其中的大学生机电综合实践与创新训练子项目。

  大学生机电综合实践与创新训练子项目依托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中心,紧密围绕大机械群学科特色和近年来形成的学生创新实践优势,接纳一定数量的北京市属高校学生到校开展实践创新活动。2015年、2016年暑假期间,项目接收了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的20余名在校生与学校学生一起进行了主题机电产品设计与制作、方程式赛车、智能车、节能车等科技创新团队随队训练等创新实践活动。为丰富学生实践内容与活动,活动过程中安排学员同步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系列活动,包括与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一同参加学院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创新科技互动和观看文艺演出等。

  二是“实培计划”。“实培计划”是“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三个子项目,以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学院承担的“机械与车辆实验教学开放共享项目”是市教委首批启动的“实培计划”项目之一。“机械与车辆实验教学开放共享项目”依托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中心,通过向北京市属高校学生、社会普通市民与中小学生提供以机械和车辆为背景的实践训练项目,将学校优势学科所具有的特色实践课程与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服务、回馈北京社会,实现中央部属高校与市属院校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协同育人,推动北京市人才培养工作。目前,项目建设已初步建成了面向市属高校、北京市中小W以及社会人员的开放共享实践基地。项目实施以来,面向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提供了累计10,941人时数的开放实践课程;为北京市大峪中学工程师班开设了定制式机械与车辆特色假期集训实践课程,利用高一、高二两年的假期分四期完成,每期为一周时间;为北理工附中高一学生提供了“科创开放日”课程和“机械与车辆特色实践体验”课程;面向北京小学、通州区后南仓小学等学校的小学生开设了操作体验性实验项目。

  三是初中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本着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服务与回馈社会的理念,积极参加北京市教委开展的初中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面向初中生开放高校实验室与实践体验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开设了难易度适宜的巧拼生活小装置模型、趣味机器人、神奇变换的几何图形、自动感应小夜灯、“汽车为什么会跑?”汽车构造及行驶原理科普讲座、3D打印与艺术设计制作、激光内雕艺术设计制作、激光切割与激光打标艺术设计与制作、电火花线切割创新设计与加工制作、数控铣削创新设计与加工制作、蓝牙控制智能小车竞技等系列实践项目。自2015年6月以来,累计接待了来自赵全营中学、良乡第二中学、一六六中学、航天中学、清华附中等学校的初中生共计2,300余人次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四是其他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工作。2015年6月和2016年6月,学院连续举办了两期教育部组织的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京港理工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夏令营”,面向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工业及系统工程专业师生开设了系列共享实验课程。2016年7月,在学校与四川优促会联合举办的“学业生涯指导・高大衔接特色课程暑期营・北京理工大学站”活动中,学院面向近20名四川高中生开设了车辆特色暑期课程营,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机械与车辆学院通过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工作的实施,探索了高校将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与回馈社会的有效途径,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实验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是一项持续发展的系统工作,对于加强高校间实验教学交流并促进和提升自身实验教学水平,乃至推动区域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扎实推进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工作,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系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机械与车辆实验教学开放共享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第十批教改立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BITJG2015ZD004)、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BITSYC01)阶段性研究成果

  [1]马传峰. 实验室资源的开发与开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1-3.

  [2]黄刚, 尹婵娟, 郭盛,等. 整合实验室资源 构建多层次实验平台[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235-238.

  [3]彭志平,李绍平,柯文德. 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23-125.

  [作者简介]钟会超,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条件财务处处长,副研究员;陈盛文,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条件财务处会计师,广西南宁530012;韦永诚,广西药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广西南宁530002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集成和优化科技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国家平台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实施步骤,我们在贯彻落实过程中,结合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突出自主创新,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共建、项目带动、共建共享”的平台建设工作思路,认真推进平台建设。

  为加快推进平台建设工作,2005年成立了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科技的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担任,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教育厅作为领导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厅,负责日常协调工作。

  根据国家《纲要》精神,结合广西实际,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自主创新的需求,认真做好广西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2006年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和教育厅联合颁布实施了《“十一五”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了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体,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装备精良,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机制健全的广西平台建设体系。突出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实验研究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资源、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等四大平台及重点内容。

  近年来,自治区先后制定了《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广西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十一五”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和《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平台建设的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有序发展轨道,为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在推进平台建设过程中,围绕广西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对平台建设的需求,选择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资源,重点在研究实验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信息和实验动物资源等,以项目试点与示范研究为载体,加强部门联动,集成整合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共建共享。

  会同自治区财政厅设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经费,逐年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2004-2007年,共安排104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平台建设工作。2008年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部门预算中安排68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科技资源和科技文献等领域的资源共享建设,力争广西平台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1998年,由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累计投入资金1800万元,建立了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运行以来,对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整合科技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到2007年底,入网仪器达到419台(套),总价值2.7亿多元,其中单台(套)在50万元以上的仪器有154台(套),占入网仪器总数的40%以上,仪器开机率从入网前的30%提高到了50%以上。目前,入网大型仪器覆盖南宁、桂林、柳州、玉林、北海、梧州等区域,涉及食品药品安全、机械电器、环境保护、冶金矿业、橡胶、医学等自治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2007年,大仪网通过安排164.95万元专项资金,支持56个单位155个科研项目,完成检测项目5427项,样品2709个,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也集聚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目前,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已经泛珠三角区域和全国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链接。

  以建立资源信息平台作为整合资源的基本手段,以加快标准化基础条件建设,提高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质量为切入点,建设实验动物资源信息和技术服务共享平台,安排了实验动物专项试点研究。通过试点项目研究,2005年“广西实验动物信息网(省略)”这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广西巴马小型猪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建设取得好的进展,2007年底,巴马小型猪存栏数200头,确保有一定数量的良种资源;广西食蟹猴实验动物科学研究与开发服务平台初步建立,促进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05-2007年广西共出口实验猴达到28000只,创汇超过450万美元,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

  科技文献资源建设采用“统一规划。统筹采购,规范加工,网上联动,联合建设、共同管理”的基本方式,围绕广西支柱、优势产业发展,抓好重点资源共建共享试点示范项目研究,现已经建成了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并投入运行,该网站服务器和存储器容量达到近20T,配备了最新的操作和管理系统,信息资源仅期刊论文就达到1800多万篇,可提供查询的中文文献和信息超过2000万篇;外文科技文献方面,链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50多个,可提供1万多种外文期刊文摘检索,满足国内外文需求的60%以上;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形成,2008年1月4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南宁服务站也已启动。

  围绕产业科技创新,选择机械、医药、制糖、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领域,先后建设了25个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9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其中有4个

  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承担并完成了大量的国家项目和自治区应用基础战略高技术以及攻关研究任务,其中,2007年承担研究项目814项,获科研经费8810万元,技术成果转让189项,为企业创经济效益24383万元,实现产业化项目5项,实现产值4.5亿元,3286篇,吸引人才179人。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科技创新中也发挥积极作用,根据对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依托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平均为1600多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3%,平均每个中心完成新产品开发7项、新技术开发2项、新工艺及流程开发3项、新材料开发及应用2项,获得专利授权6项(其中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的45.1%),完成产品销售收入大约7亿多元,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2%。

  2004年至2006年,自治区共安排40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共投入建设经费1580万元。其中:安排科技经费379万元,建设农业示范基地面积5710亩,进行农业新品种示范112个,新技术示范93项,提供种苗种畜178万株(头、羽),培训农民42086人次,辐射带动应用面积139280亩,示范基地创造经济效益1176万元,认定为“自治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并挂牌18个。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之一,也是科技部2001年批准建设的第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园区建设在广西百色市右江河谷盆地。园区建设坚持“面向西部、面向东盟、面向‘三农’”的做法,发挥右江河谷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招商引资、引技术、引人才等工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园区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展示、科技交流、成果推广和示范的功能,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推广辐射源,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和区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园区将继续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推广应用,加快建设核心区1.2万亩,带动示范区6.5万亩,辐射面36万亩。

  国家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属性明确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战略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与国家平台建设相衔接,又要结合广西实际,我们把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如下战略定位:立足于加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发展,为构建广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环境,面向国内外,构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平台;在建设水准上,努力建成国内先进适用、有地方特色和优势,能提供科技基础条件公共多元化服务,有效开展研究与开发,促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和物质保障。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功能定位,要体现平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分工,即根据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资源禀赋、整合资源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等,把选择能充分利用要素资源和市场空间的科技资源集成和优化、研究与开发、服务产业或行业,作为自己发展导向的行为。对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功能定位是:国家科技平台的组成部分,广西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发展的引导者,科技交流的窗口,学科带头人和高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把广西各类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成为产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成果孵化、高素质人才培养与聚集创业、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运行管理机制创新的试验和示范基地,对广西科技、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有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广西区域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活跃的力量。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是国内外先进地区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的实践体会。根据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战略和功能定位,充分考虑到各主要部门、各行业和各重点领域对科技条件平台迫切需求,统筹兼顾,对各类平台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涉及面宽,必须夯实建设的实质内容,突出重点。我们在资源建设方面,突出以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实验研究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和科学数据资源及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等四大平台为主要内容,以及其各类平台建设的主体(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功能、服务能力和共享环境三大要素;在建设布局方面,提出以南宁、柳州、桂林等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共享平台,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享平台建设;在资源共享的制度机制即软环境建设方面上,提出制定《广西各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暂行管理办法》《各类平台运行绩效考核评估办法》等,促进资源建设与开放共享。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其惠及各方面,要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需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我们会同财政部门研究设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制订了《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资金来源,重点支出范围、管理和使用、经费管理职责、经费开支范围及监督管理与检查等具体规定,为平台建设提供了保障。

  面向广西经济发展,面向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需求,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分别选择具有影响和覆盖面宽的建设项目作为试点,启动了“广西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广西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研究”、“桂林地区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与科学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及试点示范研究”、“广西实验动物大小鼠资源整合、优化及利用研究”、“广西食蟹猴实验动物化服务体系研究”、“广西巴马小型猪实验动物化及质量控制地方标准研究”和“广西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项目”等,以项目带动和试点示范研究,为资源建设、整合、共享、优化提供了经验借鉴。

  实验室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室资源作为高等学校的核心资源之一,不仅是学校办学实力的标志,也是高校教学水平、科研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规模、效益和水平都有显著提高,但在实验室内涵建设上还远远不够,实验室资源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1)实验资源尚未形成体系:各个实验教学资源分隔,独立成块。没有构成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数字化实验资源体系。(2)实验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多元化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对实验资源配置提出了多元化、多层次建设的要求。目前本科教育优质实验资源短缺,实验资源信息化程度不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上的数字资源不够丰富、形式单一、交互性实验偏少。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在数字实验资源建设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实验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不够:以浅层面的共享居多,具体表现在,观摩学习多,缺少深层次共同研究的交流;共享项目范围窄,参与学生人数较少;实验资源共享的优势没有完全体现。(4)实验资源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实验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本单位、本学科的发展需求,对实验室进行管理。随着实验室开放共享的需求,各个单位实验资源重复配置及部分实验资源稀缺的现象同时存在。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行优质实验资源开放共享是实验室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其本质是将实验教学从以学校、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个性化自主教学,为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以“工程化、信息化、多元化、融合创新”为实验室建设理念,以“提高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优质实验资源库和虚拟交互实验平台的开发,构建学校层面优质实验资源体系。该体系由优质实验资源库、数字化实验室、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实验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四个模块组成。

  如图1所示,以学科为线索,以“点”递进到“线”,从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到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循序渐进;采用“集束化”策略。即从各学科专业基础实验中提炼支撑专业的知识束与支撑工程技术的知识整合成知识链,由“线”贯穿成“面”,形成与工程能力直接对接的校内跨学科综合实验资源库。精选国内外优质实验项目资源和校内综合实验资源共同构成优质实验资源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建设企业合作平台资源以及实验成果与企业和市场交流对接窗口,将“面”构筑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相互支撑、融合创新”的多元一体化实验资源体系。建立连接校内实验室、校外实验室和产业之间的平台。

  在学校2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和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网站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优质实验资源项目筛选与开发。同时通过网络实现开放共享,为数字化实验室提供支持。主要包含视频点播系统、数字化实验教程、实验技术应用案例、集成化的专业实验资源数据库等。

  1)视频点播系统:主要包括典型实验教学视频点播、仪器操作与应用视频点播和实验建设成果介绍等模块。“典型实验教学视频点播”根据典型实验内容制作教学视频,方便学习者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由于学习者经过预习已把实验基本知识掌握,方便教师开展创新型、个性化的实验教学,大大提高了实验课堂效率。仪器操作与应用视频点播主要针对大型仪器操作复杂,非专业人士需要经过相关学习才能正确和安全地使用。学习者使用共享仪器前通过该系统可以预先了解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使用方法和应用实验案例,在实验室使用仪器操作过程中也可随时点击该系统及时查询以获得帮助。实验建设成果介绍主要介绍各个实验室及实验中心的建设成果。便于外校和企业了解学校实验室情况,也扩大了学校实验室的影响力。

  2)数字化实验教程包括:网络教程、电子教案和实验教材等,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实验课程的学习,不但可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实验课程,丰富的网络教程和实验教材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3)实验技术应用案例:包含仪器设备的开发、实验项目开发等案例。如开发无线通信组网实验平台,给高校电子通信类学生提供一种了解接触无线通信核心技术的实践平台。通过计算机和该实验平台可以简易地进行节点功能的配置、节点工作状态查询、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网络通信状态查询、通信速率统计、无线中继传输观测等功能,利用两个或多个节点可以完成简单和较为复杂的一些通信演示和实验。同时利用无线通信组网实验平台,还能够开设一些开放型创新实验。如无线段距离遥控实验、无线温湿度监控实验、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无线MESH组网实验和无线)集成化的专业实验资源数据库:专业综合实验应用系统相对应的是集成的专业实验资源数据库。首先,实验资源数据库具有仿真性。通过大量基本实验项目(单项实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循环,能够反映真实完整的业务过程。其次。实验资源数据库具有综合性。在实验完成后产生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进一步进行加工、处理、输出。而在这个“深加工”的过程中,就可以把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再次。实验资源数据库具有灵活性。实验数据库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模式、方法及新型业务层出不穷对这些单项实验项目适时更新,可以对原始实验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保障实验内容与实际业务不脱节,灵活地适应模式及方法的变化。如建立高度集成的会计实验资源数据库,即在虚拟服务器端建立一个大型的会计实验资源数据库。这个实验资源数据库不是简单的习题库或是案例库。而是由大量基本实验项目(单项实验)构成,这些单项实验按照会计专业知识点进行设置,内容包括6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会计处理和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另外,还包括一些特殊但在实务中较为常见的会计业务。如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业务、非

  通过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和浙江省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与省内高校交流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经验。采集优秀实验项目资源。通过国内外考察及网络平台,收集国内、国际优秀实验资源,并进行分类整理,供校内教师学习和参考。

  数字化实验室作为实验室教学的完善和补充,一方面可以解决目前教学经费紧张、实验设备不足、课程学时少和讲授内容多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部分实验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利于各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本课题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实验方式,开发数字化实验室。主要包括网上实验室浏览、虚拟仿真实验、远程控制实验、学生创新工作室、实验交流等模块。虚实结合建设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

  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学校部分典型实验室进行可视化三维虚拟场景的开发,师生点击该系统犹如身临其境地参观浏览实验室。

  仿真技术已成为一种国际公认的高效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发形象生动的虚拟仿真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将不同模块的相似知识点有机地集成在一个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中,并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从而更好更准确地应用知识、训练思维和锻炼实践能力和工程思维。如通过具体的实例开发电路基础的综合性虚拟实验。即在MULTISIM软件下仿真不同电路分析模块中(直流电阻电路、正弦稳态交流电路、耦合电感和变压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通信电路)最大功率传输的不同实现情况和特点。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是让学生到实验室完成实验,规定的时间内,如学生不能完成实验必须拖延时间或者留到下次课再接着做,这样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虽然有些硬件实验可以利用软件仿真来实现。但不适用在实时性要求很强的应用系统中。另外实际实验中出现的各种误差、元件故障等情况在虚拟实验中无法体会。采用软件模拟和实际硬件电路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开发远程实验项目,即学生利用软件来对硬件操作,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实时的远程实验服务。如搭建单片机远程实验系统,通过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FPGA为实验核心芯片。以FPGA和CPLD为控制手段免插线,以通用USB接口和JTAG接口相结合的通信方法,再以网络为媒介,利用软件来控制硬件,达到和在硬件设备上做实验一样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整的单片机实验体系,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从按部就班到自主设计并鼓励创新。

  学生创新工作室是教学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对常规教学的引申和延续,是创新教学模式的体现。基于网络的学生创新工作室,作为实体创新实验室的拓展和补充,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了新的途径。

  创意交流社区经常企业及学校科研项目的信息和学生实践项目的构思,企业、教师、学生可在该社区中充分交流。学生根据网上的项目信息挑选感兴趣的课题,该课题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学校专家组评估通过后即可立项开始实验。同时邀请企事业单位前来挑选立项实验项目的创意,进行校企合作,让学校成为企业的科研场地。社会创意人才的输送站。

  经过创意交流立项的实验项目,大多都是和企业社会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密切相关的。学生工作室按照创新实验项目分专题设置虚拟工作室进行实验交流与讨论,包括项目负责人网络招聘项目组成员,实验资料上传和实验难题讨论等,创造了一个能较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网络实践环境。

  成功的开源项目是众多优秀开发人员的智慧结晶,包含了他们的最佳实践经验。对合适的开源软件项目进行改造形成教学项目用于教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实验项目立项后,可在开源社区招聘研发团队,参与开源项目的开发。这个开源项目社区可以对所有项目的开发过程进行管理,并可对学生进行能力考评。开源项目包含开源软件项目和开源硬件项目,通常采用的是通用公共许可证协议,即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协议。开源项目由于开放项目源代码、资料为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研究空间,为教育提供了极好的先决条件和素材。

  实验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将及时学生优秀实验成果,建立学生创作成果与企业、市场交流对接窗口。该平台一方面邀请企事业单位前来挑选人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办展回馈社会,一些企业人员如看重学生的作品。则希望与学生和学校洽谈合作,将学生的作品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产品。

  该平台将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的程序及论文写作指南到平台上,鼓励学生实验作品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为学生的创意“保驾护航”。

  数字化资源需要通过基于网络的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目前我校实验室开放共享管理系统已进入后期安装、测试与完善阶段,该管理系统主要由信息实时采集硬件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利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等,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数据采集、传输、统计和信息化管理,具有实验室资源信息化管理、产学研资源集成展示、实验室与大型仪器任务管理、实验室与大型仪器使用过程管理、实验室与大型仪器自助收费管理、实验室与大型仪器统计与报表等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平台技术体系由学校、学院、实验室三层结构组成。三级网站结构相似,三层数据统一。在共性基础上发挥校园网优势和实验室每个独立部分的主动性。建设个性化的实验资源,最大限度地体现优质资源共享。

  目前我校优质开放实验资源依托实验室与大型仪器管理网络平台从学院测试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全面实施阶段。对实验资源开放共享氛围的形成、开放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学生从事实验活动积极性的提高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1]田曙坚,王岩等.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92-94.

  [2]贾申利,杨帅等.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与人才培养的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4-15.

  [3]李津石.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4-16.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

申明:本站所有标明出处稿件均来至互联网,所转载内容及图片只为传播信息无任何商业目的,若涉版权及侵权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投稿删稿联系邮箱:1253924209@qq.com  全民创业网
 创业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