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头条 > 创业经验 >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

2024-04-09 12:18来源:未知

  引言:回顾走过的这学期,导航站的干部干事收获很多也有很多感受,发现了一些不足,现对我们的工作做出总结。

  1.例会:每周的例会,我们积极参加,基本上做到0迟到0请假。我们认真开会,做好会议记录,会场纪律良好,开会气氛活跃,大家都积极地讨论,争取把工作做好。

  2.讲座:我们听过很多关于就业创业的讲座,例如:“传译国际海文考研讲座” “财大网商创业宣讲会” “就业创业交流会” “社会实践成果展” “关爱女性健康讲座”等等

  3.活动:关于“移动校园时尚达人赛”,“女生节”,“校团委学生会联谊晚会”

  6.两代会志愿者:2011年11月17、18号我校举行了 第十二次团代会和第二十六次学代会。我们作为志愿者积极、热情、主动、真诚为两代会服务,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评价。我们还被评为了优秀志愿者。

  1.每一次例会,我们严于律己,通过例会我们加强了时间观念,增强了集体观和责任感。

  3.通过听讲座,参加素质拓展,开阔的自己的视野,提升自我素质,让我们不断改变更新自己的思想。

  4.通过上传文件,搜集信息,丰富的自身就业创业的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

  就业创业导航站虽然是校团委新设的一个部门,但是它的发展前途是广大的,新新的事物总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就业创业导航站不应该只局限在现在的工作方面,应该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再为学校学生服务的同时也要提高成中医的品牌含金量,比如: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在校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前景并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在积极地就业过程中能巧妙地创业。要做好这些,我们要多与企业联系,尤其是新新的有关中医产业的企业,我们可以邀请那些企业的领导人到我们学校做演讲,让我们能接触到更前卫的思想,例如网上卖药材的那个公司。还要就是让本部门的人到相应的公司见习,公司由我们自己找。

  我觉得双选会是很重要的事,我们部门应该做好关于双选会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在双选会过后,我们要尽可能的拿到在本次双选会上有关于我们学校的就业名单(就是被公司录取的名单),相对热门的行业(如:IT、管理、财经、教师、医生、、、、、),还有前景广阔的行业,热门的岗位。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得出现在的社会就业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同学指出更好的就业前景,让他们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这是我们导航站以后大的发展方向。

  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是一个涵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管理、连锁经营5大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系部,以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因此模拟实训活动是其必修的课程。2004年,模拟营销节诞生,每年举行一届,至今已经走过13个春秋,开办了13届,在校园中赢得极好的口碑,成为经济贸易系独具特色的综合知识应用实训模拟活动。

  经贸系模拟经营节从2004年诞生至今,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3个阶段。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色,有着不一样的风采。

  “跳蚤市场”,是毕业季高校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同时也是经贸系模拟经营节开始的地方,成为2004年第一届模拟营销节的主题。本届模拟营销节,学生在班级中组队,将自己闲置不用又有价值的东西拿到摊位摆卖,真实交易,旨在使学生走进市场,感受市场,了解市场,学习营销之道,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将传统的教师讲授的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堂。第二届模拟经营节,活动策划小组提出打开校门,广泛联系社会邀请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构想,以使模拟经营节更加真实,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因此,第二届模拟营销节,团学学生积极开展外联活动,引进多家企业赞助与参与模拟营销活动,给学生实践活动带来新的活力。至此,模拟经营节萌芽诞生,初具雏形。

  模拟经营节经历了萌芽诞生阶段,不断地丰富其内容,解决运转中的矛盾与问题,创新环节与形式,一步步地走向发展壮大。第四届模拟营销节动员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参与人数高达400人,摊位68个,开设最佳经营奖、最佳创意奖等多个摊位奖项,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经营中的问题,将模拟营销节引向深入。第五届模拟经营节,创新活动环节,增加激励机制,采用摊位竞标的方式,解决摊位不足矛盾;活动规模空前,摊位突波百个,参与人数600人之多;活动时间增至4天,营销产品更加丰富,客流量高达2000人每日,在校园中开始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第六届模拟经营节提出了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实践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平台的宗旨,使学生更加接近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参与人数达700人之多,摊位上百个,平台活动规模不断成长壮大,校园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0年,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下,大学生创业理念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摸索前行、零星试点迈向系统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七届模拟营销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系起来,旨在引导和激励更多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提升大学生“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经贸系教师开发《模拟经营实训课程》,从理论上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第八届模拟经营节则以《模拟经营实训》课程为蓝本,将教程内容(企业组建、企业投资分析、企业经营方案、企业开业经营、企业经营总结)通过模拟经营实践活动加以验证和完善,使得实践有了系统的教材理论指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第九届模拟经营节进一步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在一起,成为《大学生创业实务》课程的实践部分。在模拟营销开始之前,花费9周时间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在模拟经营节中由学生“成立一个虚拟企业进行商品经营和企业管理”,完成企业成立、市场调查、资金筹集、企业注册、摊位投标、摊位策划、营销策略、采购进货、广告宣传、市场开业、商品经营、企业管理、财务核算、总结晚上等十四项任务,由导师团进行悉心指导,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成立,其与模拟经营节、《模拟经营实训》课程、《大学生创新实务》课程共同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标志着模拟营销节走向成熟。第十届模拟经营节和科技文化节同时举行,并且开展第一杰皮具展销会,在校园中影响巨大,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品牌之一。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模拟经营节在成熟的基础之上,创新内容,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备受各界关注,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2010年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开始走向实践。2015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掀起一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经济贸易系经历十载,由模拟经营节为起点,逐步形成了由理论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基地三部分组成的创新创业系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经济贸易系的模拟营销节开展的初衷在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时间实践锻炼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创办各类企业,经营各种商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市场经营之中,感受市场运行规律,熟悉企业创办的一系列程序与流程,创新营销手段,践行经营与管理理念,从中体验赚钱和赔钱的酸甜苦辣,提升自己创新与创业的意识。随着平台的不断完善,活动环节不断增多,《模拟经营实训》、《大学生创业实务》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不断开发,模拟营销节逐渐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的一个平台。在这个真实存在的模拟平台中,学生通过策划、真实运营、总结等创新创业环节,感受着市场的脉搏,增强市场风险意识,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有新的更进一步地了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同时,模拟经营节中总结出的创新创业经验,可以运用到学生创新创业中,指导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

  模拟经营节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大舞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团学干部与干事、经营同学、一般同学,参与模拟营销节的分工不同,从中提升的能力有所不同。团学干部与干事,是模拟营销节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模拟营销节开始前,团学各部门需制定策划方案,联系商家,争取赞助,准备好帐篷、板凳、水电等物资。模拟营销节期间,团学各部门需要做好后勤工作,照看好物资,解决下雨、停电等突发工作,保证模拟营销节有序进行。模拟营销节结束后,团学需要清点物资,写总结,写新闻稿,总结模拟经营节的情况。从团学的工作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模拟经营节这一大型学生活动是对团学各位同学综合能力的锻炼。活动策划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争取商家赞助是对学生谈判、交能力的考验,突况的解决有助于提高学生应急反应,写新闻稿则是对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提升,团学各部门协作则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整个活动的有序进行是对学生组织能力的考量,因此,模拟经营节可以说是对团学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考验。参与经营的学生,是模拟经营节的经营主体,他们需要做好市场调研,确定营销商品;做好竞价,拍得摊位;联系商家,购买商品;创新营销手段,做好宣传;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做好总结,积累经验。学生从中全真体验了一把做生意的瘾,利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增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切身感受市场,提升商场风险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受益颇丰。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几天的模拟经营节真的很累,但我是‘累并快乐着’。这几天我过得很充实。我有机会将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学到了需要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次实训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班的凝聚力”。未参与经营的同学则成了模拟经营活动中的消费群体,他们根据需要购买自己所需商品,从消费者的角度体会着市场的力量,思考着自己营销的手段与方法。

  模拟经营节举办了十三届,培养了多名成功自主创业的学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2007级市场营销专业的谢妃托毕业后,在深圳创办北京烤鸭和客家盐h加盟店,拥有8家加盟店,年销售30余万,提醒师弟师妹珍惜模拟经营节的机会,勇敢进社会历练自我,提升创新创业能力。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夏伟钊同学毕业后,自主创立佛山幻能创展有限公司,在佛山婚庆租赁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胡家考同学创建LED灯具照明及配件公司,现有员工30余人,拥有600平方米的厂房,经营良好。2009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郑毅同学毕业后,经营强盛服饰和今兴盛辅料商行两家企业,季销售过百万,有着稳定的客户群体。这里列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模拟经营节育出的累累硕果,足以说明其学生创新创业带来的影响与益处。

  广州工商学院的模拟经营节,以模拟经营节为起点,逐渐增加《大学生创业实务》网络课程,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构成了一个以模拟经营节为中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这里,学生全面实践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门知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学生强化市场风险意识,培养市场和企业经营所需的能力;学生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融为一体,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总之,模拟经营节,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真模拟的形式,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勇于实践,敢于实践,积累经验,增强市场营销理念,提升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个模拟实战平台,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影响,对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系统性模拟实战活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史上更难就业季”称号。美国《福布斯》曾刊发题为“中国令人惊异的失业问题”一文。文章说,中国每年有25%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此同时,近百家跨国公司的主管表示他们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招不到合适的新员工和留不住人才。

  正是基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由此可见,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高校系统贯彻落实十精神,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多年来,广州工商学院积极开展探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研究,特别是近2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和教育部提出的“大学应重视创业教育”等文件精神,加大了深入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索一条适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开发和提高青少年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教育。从实质上讲,这是一种新兴的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创新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需要,作为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高校创业教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拓展就业新视野,确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将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二)高校应主动适应时展的要求,发挥大学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提倡创新、创业精神,不但要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出高素质的创业人才。高校要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培育大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之成为激发社会活力的策源地。

  (三)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支配着创新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能激发大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具有了主观能动性,则能更好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力。

  可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在在校大学生中有效地开展实践类教育,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兴趣并激发创业的热情,帮助未踏上社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创业精神和学生专业的结合,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结合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教授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凸显新形态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通过《大学生创业实务》课程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以校企共建共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实施“理论是基础、实践是保障、创新创业是重点、竞赛活动是载体”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强化实践,分类施教,融理论灌输、实践育人、活动体验、自主学习于一体,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实现精品资源共享,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以经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及特色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将创新创业能力与人才培养相统筹,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梳理经管专业所设置的具体课程中哪些需增加创新创业内容,哪些课程的知识点需结合创新创业内容讲解,并统筹明确各任课教师的授课重点,进而分工合作,根据以能力为导向编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教学案例库,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精神。

  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潜质的发展,把《大学生创业实务》课程作为经管专业平台课进行开设,立足于传授创业基础知识,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创业能力,提高获取和运用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业知识构。例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调研,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学生期望与经管专业目前课程设置、教学法的差距,探讨如何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来完善相关知识结构。

  同时,广州工商学院以加强创新创业立体化资源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教育教学全方位改革。2010年,在成功举办七届模拟经营基础上,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将“模拟经营节”创业指导经验总结提升为理论,以7年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为案例背景素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总结提取在校园内可操作的大型创业实战模拟活动,将“模拟经营”从一个品牌活动建设成了一门《大学生创业实务》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将模拟经营节正式纳入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实战环节,成为经济与贸易系各专业的必修课。

  目前,编写出版有《大学生创业实务》教材,开发了高度融合实战活动的《大学生创业实务》网络课程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校企共同建共享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逐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立体化。

  由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认证的高校创业指导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以及实战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创业指导专家组成“讲师团”,采用英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授课,力图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集中听主讲教师讲授创业的方法和管理知识,指导学生完成过程性文件;企业导师作专题讲座、专兼导师指导学生的拓展训练、企业考察等,突出实战经验的传授,让学生能自如吸收创业理念,并学以致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教授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以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实施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安排有一周的实战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扶下独立完成模拟企业的人员组合、市场调查、企业注册、摊位的招投标、资金筹集装饰布置、营销方案的制订、商品经营、财务核算和照章纳税、总结完善等全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

  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实战环节,缺少了这一重要环节,学生的创新创业就有可能面临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局面。为此,广州工商学院积极搭建与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创业实战平台,不断提升实战的层次,丰富实战的形式,提高实战的有效性,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战项目,深入了解了企业面临的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锻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磨炼意志、培养开拓精神,积累经营管理的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上或者是模拟中,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创业孵化基地成为创业人才和企业家的摇篮。广州工商学院一直把源于“模拟经营节”实战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创业教育成效明显。近年来,经过在校创新创业的孵化,成功走上了创业之路的成功典型实证案例有:谢XX同学自主创业,现任北京脆皮烤鸭店总经理,公司目前已有8家加盟店,年产值30万;陈XX同学自主创业,投资30余万元成立万红滔吉生态农庄,农庄面积7000平方米,养殖的猪、鸡、鸭,种植荷兰豆等蔬菜……

  这些毕业生成功创业的案例,已作为活教材在大学生中进行宣传,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我国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现阶段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从微观层次上,深入分析和研究是何种因素引发了企业的创新行为,何种机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孙锐、石金涛(2006)从组织行为角度出发,针对以上主题,对国内和国外企业创新影响要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了国内企业创新相关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该文中关于国内文献的总结较为简单和粗略,而对于国外文献的述评则详细与精炼,具有较好的引导意义。另外,我们也应注意到,自“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被提升至新高度,距今接近七年的时间,我国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稳步提升,相关理论成果也相应取得了较大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最新的理论成果作一总结归纳。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该主题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一比较详细与精炼的综述。因此,本文借鉴孙锐、石金涛(2006)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总结方法,基于组织行为的视角,尝试对国内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一综述,以期对相关学者有所裨益。

  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研究企业创新的文献近年来大量增加,而且组织行为包含的维度较多,如何尽量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文献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难题。从笔者初步搜索的结果来看,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四所高校: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京大学。另外,源于学科的属性,深厚的研究积淀是管理学科优秀研究成果的必要基础。因此,在后续的文章中,笔者将重点关注这四所高校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借鉴孙锐、石金涛(2006)的做法,我们将CNKI中搜索到的相关文献按研究特征、研究变量以及主要研究者三个方面进行归类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同理得到表2、3、4的内容)。

  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浙江大学的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发展。如有关组织特征、组织学习、愿景等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成果,都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发展的结果。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2007)关于信息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实证研究,在该文中作者利用浙江省企业信息化和组织行为的数据研究了企业信息化、企业基本组织行为和生产绩效、企业竞争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关系。他们的基本结论是:①企业生产绩效、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创新能力随着企业信息化投资增加而增加;②刚性的企业组织行为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生产绩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③刚性的组织行为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的关键在于刚性组织行为和企业信息化资本以及企业员工和经理合作之间存在互补性。

  (2)形成大量全新的研究成果。如分析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网络、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成果,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都鲜有提及,尤其是有关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创新搜寻方面邬爱其、李生校(2011)研究专业知识搜寻战略对新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该文通过将创新和创新搜寻理论引入产业集群研究,以浙江省新创集群企业为对象,实证检验了专业知识搜寻战略对新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创集群企业采取着竞争广度和深度、合作广度和深度、业外广度和深度等六种专业知识搜寻战略,不同的搜寻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竞争广度与深度、业外深度三种搜寻战略有助于产品创新,竞争广度和合作深度两种搜寻战略有助于市场创新。

  互博意愿方面余浩、陈劲(2012)关于战略导向、互博意愿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目前研究尚未明确互博意愿的内在结构和具体绩效影响关系,从而无法解决企业创新实践中的存在认知与行为差异的“知行悖论”。该文以互博意愿为起点,以生物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战略导向——互博意愿——创新绩效”绩效关系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互博意愿对于创新绩效作用显著,同时互博意愿是战略导向与创新绩效的部分中介变量。

  动态能力的提出,是对组织行为视角的补充与修正。张钢、王宇峰(2012)认为目前国内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通常将我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归因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这就会陷入“能力解释能力”的困境,为此就不能仅从组织行为及其结果的层面上探讨创新能力,而需要从微观的层次上分析企业创新活动所赖以支撑的能力基础。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能力是企业创新活动的能力基础,而组织模块化和知识基础分别是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基础和认知基础,动态能力在组织模块化和创新绩效、知识基础和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3)重点研究集群企业。很大部分实证研究都是以集群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省有大量的集群企业,这有利于浙江

  从表2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的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的深化与发展,而几乎没有开辟全新的研究领域。如信任、组织学习、沟通以及领导方式等,这些影响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都有所提及并分析。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他们的贡献,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杨建君、刘刃、马婷(2009)关于变革型领导风格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该文编制了结构化的变革型领导风格、人际信任与组织承诺等问卷,对来自多家企业的200多名管理者和员工进行了实证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革型领导风格、人际信任、组织承诺、创新文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变革型领导风格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创新文化充当变革型领导风格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3)人际信任、组织承诺充当变革型领导风格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4)企业创新文化与人际信任、组织承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刘衡、李西垚(2010)基于组织公平理论的相关观点,探讨了程序公平、分配公平与企业创新投入及创新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程序公平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并开展渐进创新,分配公平则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并开展突变创新。特别是,在变革型领导方式下,程序公平对于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在交易型领导方式下,分配公平对于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在变革型领导方式下,程序公平对于渐进创新的偏好性将会减弱,而在交易型领导方式下,分配公平对于突变创新的偏好性将会减弱。

  清华大学与南京大学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放在一块讨论。从表3、4可以发现,除了在政府行为与创新网络上的部分研究成果,其余成果也都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的深化与发展。这两所高校研究成果具备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关注集群企业,这同样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在北京以及江苏都具有大量的集群产业。两所高校学者有关政府行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重要的借鉴意义,选择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介绍如下:

  赵剑波、杨震宁、王以华(2012)研究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该文主要研究在强调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下,政府的作用对于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行为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并分析和比较不同的企业规模以及不同性质集群内部的企业的创新绩效。作者调研了国内不同区域的企业集群,并对回收的量表采用回归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集群内部规模较小的企业比大规模企业有较高的创新水平;软件工业园性质的企业集群比其他性质的集群创新水平要高;政府的直接帮助政策并不能够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水平,而政府对于集群内部竞争环境的创造和维护以及增加集群地域吸引力和加强信息服务的一些政府措施,则有利于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龙静,刘海健(2012)试图将组织行为理论和创新理论结合起来,探讨政府机构不同的权力运用方式,是如何影响政府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并进而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绩效。通过对244家企业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政府机构的权力运用方式,不论是运用个人权力(参照、专家和信息权力)还是运用职务权力(奖励、合法和强制权力),都会对它们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度产生正影响,并且会对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正影响,中小企业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强度在政府机构的权力运用方式和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构成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政府机构应当通过适当地运用不同的权力资源来积极地影响它们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度,并进而影响其创新水平。

  从上面的结果来看,一方面,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四所高校的研究成果分别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是另一方面,四所高校之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如何促进和深化高校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从前文的结果来看,显然,各高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存在巨大的差别。与其它高校相比,浙江大学形成大量全新的研究成果,如分析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网络、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成果,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都鲜有提及,尤其是有关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但是,其它三所高校的学者在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全国研究该领域最集中的几所高校,在研究成果上竟然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反映出促进和深化高校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有待更多的努力。

  (2)如何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研究?结果中反映出来的一个事实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京大学都重点关注集群企业的企业创新影响因素,并且挖掘了一些影响企业创新的全新的因素,而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对以往研究的深化与发展,并没有开拓新的研究视角。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省、北京市以及江苏省都具有研究集群企业的有利条件,而西安交通大学更多的是依靠过去积累的深厚基础。

  (3)如何增加具有引领优势的高校的影响?从前文的结果来看,浙江大学重点在于挖掘影响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的新视角,而西安交通大学侧重于对以往的影响因素的再深入研究。但是浙江大学在新视角方面的一枝独大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在传统领域的努力耕耘并没有带动其他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发展,这反映出具有引领优势的高校无法释放足够的影响力,更无法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氛围。

  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如何抓住重要影响因素,并探寻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合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孙锐、石金涛(2006)已经对国内外有关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研究做了述评,但是其关于国内文献的总结较为简单和粗略,另外,近年来我国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稳步提升,相关理论成果也相应取得了较大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最新的理论成果作一总结归纳。

  由于孙锐、石金涛(2006)对于国外文献的述评较为详细与精炼,具有较好的引导意义。因此本文借鉴孙锐、石金涛(2006)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总结方法,基于组织行为的视角,将国内研究该领域的主要集聚地: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的研究成果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尝试对国内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一综述。对国内最新成果的总结反映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何促进和深化高校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如何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研究?如何增加具有引领优势的高校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与解答将有利于促进与提升国内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

  [1]孙锐,石金涛.企业创新组织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7):1419.

  [2]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信息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基于浙江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4):96104,129.

  [3]邬爱其,李生校.从“到哪里学习”转向“向谁学习”——专业知识搜寻战略对新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1,29(12):19061913.

  [4]余浩,陈劲.战略导向、互博意愿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5):17.

  [5]张钢,王宇峰.组织模块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以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2):206220.

  [6]杨建君,刘刃,马婷.变革型领导风格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2):94101.

  [7]刘衡,李西垚.研发团队公平感、领导方式对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S1):2431.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进中高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学术语,在西方经济史上,供给学派的理论集成是生产增长决定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而与之相对的凯恩斯主义代表需求学派,瞄准需求侧变化后的价量均衡点,认为总供给价格大于总需求价格,企业主就会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供给。我国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侧理论有所区别,但也并非与需求侧理论相对立,而是旨在调整经济结构,通过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促进经济增长、质效提升的效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作为提供大批量技术型、专业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承担着顺应供给侧改革、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是:匹配当前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师资配备,培养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转向新的增长点,与此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也在朝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前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目标任务的要求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79所,其中高职院校1298所,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解决教育供给侧问题,解决高职人才要素齐全和结构优化的问题,提升高职教育水平,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维度认识不清、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供给侧问题导向不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实、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综合水平不足等,影响了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以创新能力代试能力的目标导向已十分明确。然而,很多院校常将创新能力等同于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或适应能力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第一,以学习能力代替创新能力。尽管学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丰富的知识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但是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并不能划等号。一些高职院校用教学代替科研,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才缺乏统一的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因此,虽然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提高,但创新能力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第二,以专业能力代替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而创新能力则是在专业的基础上提供有价值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发明的能力。一些高职院校将创新能力混同于专业能力,往往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也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因此,除了完成课堂学习和参加某些竞赛活动外,很少有学生去进行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专门的创新性活动开展得就更少了。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途径较少,查找文献、分析问题、提炼总结等能力较差,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第三,以适应能力代替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适应新专业会带来个体成长和心理变化,客观上体现出与过去不同的状态,但这种适应能力不等同于创新能力,因为适应能力体现为学生自身的变化,而创新能力表现为提出新思路、新方法。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维度上有时把握不准,将学生的适应能力误作创新能力加以培养,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导向和重心发生了改变,但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产业追踪导向不强、市场需求导向不强、创新保障导向不强。第一,产业追踪导向不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倡导“三去一降一补”,传统落后、产能过剩的产业将加快退出市场。而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的日益明朗,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会加大,产业价值链的变革对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输出上应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但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不能紧跟产业调整、服务对象变化的步伐。第二,市场需求导向不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伴生的是“中国制造2025”等宏观经济战略的实施,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周期性、滞后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专业的设置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部分专业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严重“过气”,使学生缺乏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第三,创新保障导向不强。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少高职院校都完善了科研管理政策和制度,并投入大量经费来支持科研活动。但这些经费主要是面向教师的,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较少。同时,经费的投放也倾向于获得奖励的项目,对学生自发的基础创新缺少鼓励和促进。在浙江省关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服务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中,有超过26%的学生认为创新缺乏足够的物质层面支持,近15%的学生不愿意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原因是经费困难。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然而,目前的校企合作发展不平衡、校企实践创新不积极等问题都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一,校企互动介入不深入。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互动没有改变“两张皮”效应,学生去企业实习仍然带有很强的任务性,以完成企业实践课程学分为目的。对校企合作的推进缺乏统筹运作,没有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功能整体。不少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上课、举办报告会、送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等浅层次合作,与校企创新共同体的建立还有较大差距。第二,校企合作发展不平衡。在同一地区或同一高职院校内部,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高职院校好于地市州高职院校,工科类高职院校好于文科类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好于外语及管理类专业。同时,由于校企合作的地方特色、专业特色不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缺乏激励作用。第三,校企实践创新不积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职教育负有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校企合作应当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沿阵地。然而,高职院校运作机制与企业运行方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校企实践很大程度上是“拉郎配”,校企联合有目的地推动创新的举措较少,没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效性不强。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较多不足,主要包括教师课堂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指导能力不足、实践启迪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一,教师课堂创新能力不足。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裴娣娜认为,教师素质不是一个方面的简单能力,而是综合结构能力的叠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源于学习到的内容,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许多高职院校教师课堂创新能力不足,在确定教学内容、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问题,启发学生开启新思路、寻找新方法的能力欠缺,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第二,教师科研指导能力不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被颠覆式创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与高职教育相关的许多课题值得深度挖掘和研究。然而,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论证课题的能力不强,常常依靠文献来支撑科学研究,客观上引起学生的模仿,导致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创新少,模仿、借鉴现有经验成果多,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第三,教师实践启迪能力不强。高职院校教师往往注重课堂教学,而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启迪的能力不足。一些教师依托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竞赛中缺少对学生的指导,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启迪,在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主动意识和组织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按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图谱,来培养学生比过去更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能力维度上,高职院校应当有更准确的认知。第一,以学习能力作为创新能力的基础。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前提,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主动学习、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建立起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之间的正相关联系,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第二,以专业能力作为创新能力的保障。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应当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根据市场发展和产业最新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坚实的专业能力作为创新能力的保障,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好,在社会实践中干好,还应当将专业视角延伸得更远,将专业知识与创新观念交织贯通。第三,以适应能力作为创新能力的辅助。创新能力不是无本之源,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之上的。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方向,防止“两耳不闻窗外事”,在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在需求侧引导下,高职院校比较注重投入和消费拉动,追求办学规模和学生数量,要求学校占地面积大、学生人数多。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当适应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根据产业链进行相应调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产业导向。按照新的产业结构,着重追踪“四新”产业,将教育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紧跟产业调整、服务对象变化的步伐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第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市场导向。避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泛化,增强课程设计与市场发展的联系,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凸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市场导向。第三,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制定规范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确保科研创新经费不仅面向教师,同时用于学生创新实践的奖励,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校企合作是联通学校与市场的有效方式,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根据市场要求来锻炼提高相应的能力。因此,应当发挥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第一高地的作用,为学生积累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第一,深入开展校企互动。“教”是高职院校的优势,“做”是企业的优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和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培养学生的实干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对校企统筹运作,以校办企业、签约企业为平台,经常性开展实践创新、创新竞赛、创新论坛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平衡发展校企合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结构调整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都发生着重大变化,跨地区、跨学科的发展越来越显著。因此,同一地区和同一高职院校内部,应平衡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避免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造成不利影响。第三,积极开展校企实践。打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运作机制和文化的藩篱,为高职院校定制企业实践,为企业定制专业课程,真正做到校企融合、理实融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助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要在选拔、培训和管理教师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指导水平高、启发力度大的教师队伍,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第一,增强教师课堂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向学生传导科技、商业模式、产业等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相关的重大创新,增强学生对创新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积累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为主动创新打好基础。第二,增强教师科研指导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探索学科前沿课题,指导学生做好资料查找、实验设计、论文撰写工作,为学生布置些创新型课题,由学生去调查研究,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启迪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启迪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制作新产品、研发新材料、实验新方法、设计新模式,引导、带领学生在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海洋中探索遨游。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必须与当前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相匹配。高职院校要在改革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主动运用供给侧的思维和策略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

  [1]王海军,冯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理论内涵———基于总供给总需求的分析框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9-15.

  作者简介:周海波(1973-),男,黑龙江肇东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牛国玲(197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工科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LA2012-00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科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佳木斯大学2012年教育科研课题“农业电气化多环节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KC2012-008)的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经验。下面就结合佳木斯大学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加以论述。

  工科院校主要是培养聪明的学生,并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成为本专业的人才。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同时又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作为教育部门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的课程安排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高校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因此科学的、合理的科技创新项目驱动型教育才更符合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从国内外的本科专业教育现状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模式。美国大学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时就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要求:如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术学分,学生在入校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找到专业导师,并投入到相关的科研活动中;国外有的大学为低年级开设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课程,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接受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我国在许多院校里设有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此外,结合地方建设所需的创新科技项目,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创新科技向生产实际应用的转化。佳木斯大学近年来也通过不同方式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结合佳木斯大学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的几个阶段进行总结。

  工科一年级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还对专业没有概念。在这期间有必要通过向新生介绍本专业一些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听专家的学术报告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有所了解;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听专业介绍更能使学生树立成为专业人才的信心。通过上述途径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能够有信心成为专业人才。通过专业老师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将本专业用于社会实践的基础知识学好。近几年来,学院为了使学生创新项目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每年都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对刚升入学院的新生进行专业介绍。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产生对本专业的浓厚兴趣,也能使学生在今后三年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习基础课程。

  学生只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实践环节的培养才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工科二年级开设的课程有一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的讲解注重理论,实践内容很少。仅有的实践课程也局限于与理论课程内容一致的实验课。以佳木斯大学农电专业大二的学生为例,大二开设的电路课程配有相关的电路实验课,采用的是一些集成的实验箱来上实验课,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很有局限性。当在大三开设电子元件实习时,学生此时并不能够很好地运用电子元件,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淡忘了所学过的电路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电路课程时就能够很好地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就需在开设的实验课上引入目的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所学的知识更扎实。对于工科二年级的学生,尤其到了下学期,指导教师就要把创新项目开展的意义和申报过程、结题过程介绍给学生。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经过基础知识的积累,到了大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好时期,专业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创新的。因此,要更新和拓展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1]指导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指导教师的引导选出自己所要申报课题的方向。方向一旦确定就要增加知识储备。此时要有清晰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不断学习了解更有效的解决方法,选出适合于自己申报课题的解决方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完成课题的各项任务,突破难点,最终取得最佳成果。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电专业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开始投入所选科技创新课题的工作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项目,学生对企业里的实际项目的兴趣非常大,关注的程度和积极性也较高;然后导师把实际项目稍作改型后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导入将要讲的新的内容,介绍新内容的同时,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边讲边做;学生边学边做;新的知识做完、讲完以后,学生分组进行对应新的知识点和内容的综合项目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自己感兴趣的或需要加强学习的内容更注意,这样就能够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过大三一年的积累,学生在进行创新项目的研制过程中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经过这几年带学生创新项目,笔者发现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项目刚开始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时会有惰性,面对困难不积极克服困难,而是选择逃避、退缩。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在此时最重要的是克服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指导一定要尽心指导,让学生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引导学生解决困难。

  结题之前,专业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内容一定要完整,要成体系。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反馈意见及实验研究成果等材料。项目专业评估由结题专家组通过对该项目提交的资料、成果以及最终的结题答辩情况进行评定。这个评价反过来可以促使项目组在今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改进。[2]

  工程类院校进行的大学生科技项目是由在读学生申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实施完成,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在项目执行中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3]以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业电气化专业近年来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为例,在开展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项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学生毕竟是以学习为主,所以组织学生来从事科技创新项目时一定要以保证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本科学习任务为前提,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只能在那些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创新项目感兴趣的学生中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求组织过程中精心安排,合理选题。选题方式主要以自愿为主,学校开展过程是指导教师通过研究探讨后将确立的题目公布出来,学生通过浏览各项目简介,根据项目要求和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同时兼顾学生自主立题的情况,专业指导教师会分析学生所立项目的难易程度,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才可申请。通过学生自主选题或是自主立题后提交申请书,请专家对学生所申请的项目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才准许学生开展具体工作。为了保证本科学生能够完成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人员配备和学生团队人员确立很重要。教师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证,要尽早引入导师制工作,从入学就抓起。教师作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引导者、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执行者和科技创新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者,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指导教师一般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求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指导教师是项目主要负责人,应对项目建设全面负责,认真组织学生申报,明确组内分工,细化实验方案。而学生团队人员确定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愿组队。二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别进行分配任务。三是严格把握学生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项目中的学生负责人能够有好的组织能力,并且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要求项目分工明确,具体分工合理,队员要团结。同时为了能使学生的创新项目开展顺利,大学各学院的学生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验教学项目的实施工作,落实完善实验教学条件。

  在学生创新项目启动之时,有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开展项目所用资金、实验地点、活动教室等。项目负责人应督促各项目按计划高效实施,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加强过程管理,保证项目建设按计划、高质量进行。学生由于在创新项目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些学生会产生倦怠心理,指导教师要耐心督促,指导学生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农电专业创新项目从开设课题到结题,指导教师全程指导,既要确保项目的完成,也要兼顾学生的安全和承受能力。通过几年来的指导,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学生参与的农业种子烘干控制系统、精密播种机控制系统、滚动式微波烘干机、农业大棚悬挂式液肥喷灌技术等创新项目都使学生在参与课题的同时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曾参于创新项目的学生的就业情况非常好。

  本科学生在校时间一般是四年,所以能够参与创新项目的时间很有限。为了使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更合理化,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创新项目的教师要积极开展项目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完善。创新成果实现的关键是指导教师,而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5]每个创新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反馈意见及实验研究成果等材料,在此期间,学生的反馈意见很重要,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及时更改创新项目实施方案。这种反馈会促进创新项目优化高效的开展。通过项目开展过程及时总结,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所得到的经验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的,是最适合于学生的,所以也是决定学生开展创新项目能否高质量完成的关键。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信,为将来从事本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能够通过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达到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就要求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加强运行过程的创新,同时也要加强保障机制的创新。这期间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而且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学术科研能力,促进了优良学风和学术氛围,也促进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1]贺敬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4):202-203.

  [2]李军,刘海涛,毕睿华.基于CDIO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7-60.

  [3]李臣学,李丹,刘和勇.关注成效——大学生创新的CDIO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90-92.

  [4]宋东杰,任源浩.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47-248.

  为了把学习贯彻党的、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温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和乐清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根据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党的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乐委发〔20*〕3号)精神,结合我市二轻系统实际,决定在全系统开展以“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创业创新、率先跨越”为主题的党的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创业创新、率先跨越”为主题,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创新载体,广泛组织,深入发动,教育和引导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精神,深入学习领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温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温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智慧力量,强化责任使命,激发热情活力,努力解决二轻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全面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加快我市率先实现“第三次跨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开展党的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党的、省、温州和我市党代会、全会精神,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深入学习党的精神,切实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认真学习党的报告和《(修正案)》,深刻领会党的的主题,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通过深入学习领会,进一步明确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确立的共同理想、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上来,不断增强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2、深入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温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温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温州市委“第三次跨越”战略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报告和《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精神,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以及温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温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报告和《温州市委关于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若干意见》,深刻领会省委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深刻领会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温州市委提出的“第三次跨越”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充分认识到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第三次跨越”是省委、温州市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实际行动,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增强创新优势、推动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充分认识到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第三次跨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弘扬创业创新文化,健全创业创新机制,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努力形成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

  3、深入学习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加快我市率先实现“第三次跨越”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学习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和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报告,深刻领会市委提出的加快建设集工贸、旅游、港口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率先实现“第三次跨越”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深刻领会市委提出的推动“五个发展”、抓好“五个提升”和突出“五个重点”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工作举措,深刻领会市委提出的“六区联建”、“六城联创”等工作任务。通过深入学习领会,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扎实工作,更加坚定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创业创新,为率先实现“第三次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市委的部署要求,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从20*年1月开始到20*年6月底告一段落,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动员部署、深化学习阶段(1月至2月底)。各二轻企业党总支部、党支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活动计划,迅速召开会议,对本总支、支部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在层层发动的基础上,以中心组理论学习会、党支部学习会、各层面讨论会、基层宣讲等形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省、温州和我市党代会、全会精神以及这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

  2、专题教育、谋划思路阶段(3月至4月底)。在全面系统学习领会党的、省、温州和我市党代会、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结合20*年工作,分专题、有重点地进行深入学习研讨。具体可以分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社会主义各项建设重大部署、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修正案)》、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温州市委“第三次跨越”战略部署和《温州市委关于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若干意见》、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等九个专题。在专题学习的基础上,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紧紧围绕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结合二轻实际,深入研究和谋划好本总支、支部的具体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

  3、总结提高、推动工作阶段(5月至6月底)。各总支、支部要在前两个阶段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认真做好经验总结和巩固提高工作,因势利导,把党员干部职工通过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到推进我市二轻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把党的、省、温州和我市党代会、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落到实处。6月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各总支、支部要把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向总公司党委作出报告。

  1、分类指导,分层施教。这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主要在全系统各党总支部、党支部及机关各科室开展。要根据实际,针对不同群体,分类指导,分层施教,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生产企业,重点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来开展;在停产企业,重点结合维护企业稳定,抓好安全生产,保护好集体资产及培养接班人来开展;在机关,重点结合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提高服务水平来开展。

  2、联系实际,创新载体。要紧密联系本总支、支部的工作实际和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开展“主题大宣讲”,紧紧围绕“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创业创新、率先跨越”这一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要把报告等列入理论中心组和党支部近期和今后学习的主要内容,要组织开展以精神为主题的集体学习会、专题研讨会等活动。要围绕精神的学习体会,针对二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撰写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和运用到工作中。通过学习,着力坚定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着力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着力提高驾驭改革发展的能力。二是深化“思想大讨论”,围绕如何从二轻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推进“创业创新”、率先实现“第三次跨越”等问题,组织开展思想讨论和献计献策活动。通过开展精神学习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或“创业创新与二轻发展”或“我为二轻发展做什么”大讨论以及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的思想解放大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倡导全面系统学习,研究式学习,针对现实问题学习,真正掌握领会报告中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论断,进一步理解关于教育发展的方向、原则、目标和重点,进一步认清当前二轻形势。三是建和谐二轻。要把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与各项关注民生行动结合起来。要认真开展送温暖、送服务、送温情等活动,关注系统内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落实好市政府有关优惠政策,为广大职工谋利益。

  3、注重结合,务求实效。要紧密联系本总支、支部的实际,紧密联系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用党的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与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困难结合起来;与维护企业稳定、促进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要从解决具体问题着手,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扎实推进党的精神、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率先实现“第三次跨越”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

  开展党的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首要政治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这项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1、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市二轻总公司建立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彭成荣同志担任组长,同志为副组长,科室有关人员及各片总支书记为成员。各总支、支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放在突出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精心组织开展好这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2015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学校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根据国家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争创发展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中医专党〔2015〕2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实施方案。

  以邓XX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通过实施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育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每周举行一次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在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每周举办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印制创业知识宣传简报,邀请有创业经历的毕业学生回校传授创业经验,学校网站开设创业专栏,将各类创业信息和政策及时公布。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服务同学,奉献社会的精神。

  (二)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孵化和指导服务平台。为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择优、兴趣驱动、注重过程的原则下,鼓励成绩优良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或学生团队,在老师的辅导帮助下开展创业项目的策划,经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业中心论证、学校考核,选择那些目标明确,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优秀项目,给予资金和场地方面的支持。学校内开辟了创新创业基地,设办公区、商铺区、会议室、洽谈区、文印通讯区等办公场所,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发挥空间。

  (三)抓好大学生创业体验项目的试运行。结合学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目前开展了四项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分别为:荆半夏读书吧、博学教育培训中心 、酷奇车行、百草药种植园。学校将以上述试运行项目为契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在学校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每年提供20万元的无息贷款,扶持、培育3--5个创新创业项目正常运转。

  (四)探索开设《创业基础》等课程。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探索创造出新的创新创业素质模型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规范化。多途径的搭建开放式实践课程,大力推进多元支持的延伸课程建设,从而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养成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科之一,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积极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选择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教学工作导师,引导其他教师改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明确创业教师培训要求,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方案从2015年1月开始实施,至2015年12月底结束,具体分为审核宣传、推进实施、半年度总结提升、再推进实施、年度总结提升五个步骤。

  (一)审核宣传(1月至3月中旬)。审核学生创业策划案,确定学生创业项目,上报创业明细。印制第一期创业知识简报,组织举办学生创业体验项目论证会,研究部署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施方案。

  (二)推进实施(3月中旬至6月底)。根据学校上半年沙龙活动具体安排(详情见附件),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三)半年度总结提升(7月至8月)。认真总结上半年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再制定下半年的具体安排。

  (四)再推进实施(9月至11月底)。根据学校下半年沙龙活动具体安排(待制定),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五)年度总结提升(12月)。认真总结全年度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形成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成果,探索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学校已有的创业协会基础上,成立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是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分俱乐部。为保证活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

  大学生创业中心负责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教育和业务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负责各项目的日常管理。

  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活动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审定各类创业项。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

申明:本站所有标明出处稿件均来至互联网,所转载内容及图片只为传播信息无任何商业目的,若涉版权及侵权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投稿删稿联系邮箱:1253924209@qq.com  全民创业网
 创业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